“信使”和克罗诺斯号来了一场并不浪漫的邂逅,重创克罗诺斯号之后扬长而去。但它也受了伤,留下了一些碎片和粉尘。
此刻,最大的那块碎片正在光谱仪下进行元素分析,潘谷紧张的等待着结果。
“这是一块石陨石。”女娲开始报告结果,“和地球上的岩石相比,原子量大于铁的元素富集,放射性元素含量极微。另外,有机物残留元素富集。”
“...一块化石变成的陨石?”
“从化学成分上看是这样,具体的生物组织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氮、磷、碳的含量很高,应该是生物体留下来的。”
这几年下来,潘谷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大爆炸之初,宇宙中只有氢和氦两种元素,其它元素都是恒星制造出的,对吧?原子量大于铁的元素含量富集,说明这块陨石是在晚期的宇宙中形成的。有没有可能据此反推它的年龄?”
“不能,你说的只是一种普遍的规律,重元素含量会随宇宙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宇宙的各个角落,重元素的产生和聚积是不均匀的。”
“放射性元素测定法呢?”
“岩石里的放射性元素基本都衰变完了,这么低的含量,测定起来误差很大。保守的估计一个下限,这块岩石的年龄不低于一千亿岁。”
潘谷倒吸一口凉气。不管这颗陨石从何而来,它来的那个恒星系大概早就死得透透的了,尸体都不知道凉了多久。
“化石变成的陨石...除非是神在和我们开玩笑,否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它来自一颗生命行星,那颗行星已经破碎,只剩下一堆碎片还在轨道上运行。”他说。
女娃表示赞同:“这就可以解释它是怎么来的。碎片之间互相碰撞和干扰,它被甩出了轨道。”
“快测定方位吧!”
“根据信使和克罗诺斯号的撞击角度,推算出信使的来源地位于天球上的赤经116°20′、赤纬39°56′。”
“距离能测算呢?”
“距离无法测定。”女娲有些无奈。
潘谷信心满满:“我记得我们当初的目的地,是离太阳系101.5光年远的剑鱼座吧?一万亿年前,这里是个天体密集的区域吧?”
“星图系统无法推导一万亿年那么长时间的天体位置变化,但剑鱼座肯定不存在了,现在这里有什么,又或者只是一片虚空,没法知道。”
“如果把陨石撞击看做一次打靶,命中率会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我们能被陨石击中,就不会离星系太远。否则,被打中概率就太小了。”
“这样算的话,信使的发源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有80%的概率在10光年到500光年之间。潘谷,这个结果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绝对走不出500光年。”
“如果我们以80%的光速怠速航行呢?”
“现在克罗诺斯号还剩8%的燃料。加速到80%光速,要消耗掉3.5%的燃料,还需要留下同等的3.5%用来减速。最后1%用来维持飞船本身的运转。80%光速,基本上就是极限了。”
潘谷说:“只要加速完成,我们就能靠惯性一直滑翔下去。”
“80%光速下,时间的尺缩效应是95%。也就是说,船上的一年时间,相当于外部的20年,我们可以往前航行16光年。加速需要1年,减速1年,总共要8年,才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