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薄利多销的路线。
联邦的民用科技已经达到了顶峰,家用机器人普及的程度与地球二十世纪的电脑相似,农场实现了全机械化——采摘除外,民用机器的敏感度还不够高,可能会伤害到植物藤蔓。
前面就说过了,为了维持环境平衡,联邦的水电是按照人口配额的,配额以外的要出高价,尤其是商业用途的更是民用的三倍价格,即使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农业扶持计划,农用水电的价格也依然是民用的一点五倍。
总之收入高,支出也高,但是艾拉家每年依然能存下至少三万币——若不是有还算坚实的经济基础,当初他们也不可能通过审查成功领养到艾拉了。
对艾拉一家而言,艾拉上大学的开销虽然大,但是他们依然是能负担得起的,并且不会影响家庭的日常开销。
艾拉高二那一年,她的生活来了个大转弯,父爸因车祸重伤住院,而且还是过错方。艾拉花完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也没能挽留下父母的离开的脚步。
艾拉父母去世后,农场被拍卖,钱么自然是赔偿给车祸中的受害者了,艾拉在十六岁那年从平民成为了贫民!
苏黎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
因为那是艾拉生命中最为快乐的日子,她不止一次满是怀念地跟苏黎说起自己十六岁以前的生活。
身为“既定事实孤儿”——父母远在异时空的苏黎深有感触,每次两个人一说起自己的父母都是抱头痛哭为结局。
那段黑暗的日子里,艾拉失去了所有,连住的地方也没有。
未成年人保护协会和福利局的人都建议她去寄养之家居住,等待被领养。
说到寄养之家就需要解释一下联邦政府对孤儿们未的安置政策。
常规程序是这样,生育局培育新生儿,出生后就立刻送到抚育局照看,直到周岁后就可以被领养。
被领养后父母去世的孤儿和暂时没有人愿意领养的孩子也由抚育局照顾,直到小学毕业——十二岁。
十二岁以上的孩子有动手能力,需要的照顾与儿童也不一样了,就会被分散道相对而言规模较小、管理较宽松但是针对性更强的寄养之家。
如果说抚育局是政府直营连锁的话,寄养家庭就是加盟连锁店了。
寄养家庭的管理者通常是一对夫夫/夫妇,或者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伙伴,只要他们的资质通过福利局的审核:身体健康,没有精神、遗传疾病,高中或以上的教育背景,没有犯罪记录、不良生活嗜好,再有一处建筑达标、功能完善的房子,就可以开门运营。
寄养之家每收留一个孩子就能从政府领到每月一千的抚育津贴。
当然,为了保证青少年们能得到应有的照料,避免寄养之家的运营者为了获得抚育津贴过度收养,政府在每个孩子最低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运营者与被寄养儿童的比列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被寄养的孩子如果愿意,可以一直在寄养之家住到二十成年,没有补助金为止。
按照这样的惯例,艾拉住进了一家寄养之家,等待再次被领养。
寄养家庭的管理又严苛,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而艾拉自小被父爸娇宠,接受不了这种待遇落差,又因为她突逢巨变变得敏感又偏激,跟其他的孩子们相处也有很大的问题,三个月后艾拉离“家”出走了。
她成了一名未成年流浪者。
流浪者是联邦健全的福利制度下独特群体。流浪者没有工作、没有住所,从政府的庇护所领取食物和日用品,靠着政府的救济维持生活。
艾拉自小就漂亮,用她自己的话说,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长期在她学校的门口蹲点,就是为了见见美丽的艾拉。
十六岁的艾拉青春娇俏,装扮虽然落魄了些,依然掩盖不住出色的容貌,于是她便被人盯上了。
某天她在庇护所领了食物,在回自己小窝——某废弃仓库的路上,被人敲了闷棍。如果不是刚好有流浪者路过,她也许就“落到跟苏黎以前一样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遭遇,她才会无私地收留了苏黎。